忆电化教育几件轶事

来源:南京审计学院点击数:4019更新时间:2013-04-01

                                                 蒋福伟

    南审,经过几届南审人的努力,已经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处处显示青春活力的青年“小伙”,回顾创业历程,对学院今后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我到南审后一直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直至退休,今趁二十年校庆之机,回顾电教随着南审同步成长的艰苦历程,展望今后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前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几件轶事萦绕心头,一吐为快。

                                      领导重视打下基础

    我院历届领导都深深地懂得: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改革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尽快地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形、声与视听运动的统一,由感性到理性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艰苦创业的同时,徐慕春书记组织有关部门拟定了我院电教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的建设规划,之后的历届领导都根据当时的情况,为它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记得在1985年,当在菜田荒滩上刚矗立起唯一的一幢5400平方米教学大楼时,首先就划出了十分之一的面积,用并不宽裕的教学设备经费,购置了一套60座外语学习用的语言实验室、录放像设备、录音设备、投影仪、幻灯机和数十台“苹果”计算机,建立两个教学录像播映室,两个计算机房和一个语言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300余学生(占当时在校生二分之一)进行教学活动,为今后电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不过是“小儿科”,但在当时建校之初,百事待兴,经费困难,建筑面积极少的情况下作此安排,可见领导的魄力和重视程度。

                                      缝缝补补又三年

    想当年,学校经费十分紧张,领导号召:“要勤俭办学,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陋就简,对现有设备能修就修、能改装就改装,尽量延长使用寿命,做到物尽其用。一物多用。
    85年购置的那套简易型60坐语言实验室,曾为我院外语教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始时由一千名学生轮流使用,几年后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由于经费及房屋的限制无力添置更新。这仅有的一套设备除了用于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外开放。为了能让买不起收录机的学生(这在当时是大多数)在课余也能学习听力,我们在晚自修时仍向学生开放,他们可以自由借用磁带教材自己上机听音,好像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一样。五、六年下来,经过数千学生的频繁使用,有些零部件已经老化磨损,尤其是学生用耳机损坏更甚。这种耳机每付售价60元,相当于当时教工半个月的工资收入,报废了令人心疼。我们发现耳机主要损坏在导线和插头上,是由于学生好动性造成的,赶着修理还跟不上这么多人损坏的速度,为此采取了两条根本性措施:一是改造,发动中心全体同志动手,将细小的耳机线改换成较粗的同轴电缆,又将插头、插座改换成老式话筒插头、插座,这样虽然又粗又笨,但确实又结实又牢靠,从此很少损坏,节省了数千元资金(在当时不算小数目),延长了整机的使用寿命,应了那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话,直到1993年电教楼建成,才更新了设备。二是自制代用品。因陋就简,手工自制了简易的可同时播放四套不同节目的有线播音设备,布置成一个听音室,向学生课余开放,适应了四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听音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减轻了语言实验室的压力,有助于延长整机使用年限。

                                      雪中送炭

    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型日新月异,八十年代初曾风靡全国独领风骚的“苹果机”到八十年代后期已成为陈旧落后的淘汰品。为使我院学生在微机知识和操作实践上不致落后,审计署与89年初在不充裕的培训费用中特批了20万专项经费给我院更新微机,其乃雪中送炭。
    为了用好这笔巨额经费,以主管财务、校产的副院长、总务处长、电教中心主任、计算机教研室负责人(计算机教研室当时归属电教中心)集体研究,共同采购,几经考察,选定了一个信得过的供货单位——南京计算机研究所,购置了30台PC机,并公开索要“回扣”,用这“回扣”购得了“金山汉卡”配入这些机器,完成了我院微机的第一次升级换代。替换下来的“苹果机”还舍不得报废,作为备用、辅助设备,直至93年才作了处理。有人笑曰:“小家子气”。

                                     主考官一声令下……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已成为衡量学习水平和择业、就业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院学生积极地参加了由省教委监督的四、六级全国英语统考,并取得了当时市属五校中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对二、三十个考场各自采用录音机播放听力考题,既不能实行同时收发卷,更因喇叭放音失真及前后座位音量的差异,难免在听题上吃亏,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为了改进,我们在89年末仅用三千余元在教学楼内安装了一套音频无线播音系统,利用电磁场原理,学生用音频无线耳机可以在楼内任一教室的任一座位上较为清晰地收听到音频广播。运用这套系统在统一考试时,可以对分散在数十个考场内的数百上千考生施行统一指挥、统一播放考场指令和听力试题,同一时间收发试卷,实现人人公平。为了创造一种外语环境,有助于同学学习外语,我们在每天早、中、晚三段时间利用这套系统播出紧密配合教学进度的外语辅助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戴上耳机就进入了空中课堂。这项业余播音工作我们通过学生处聘请同学担任,义务劳动。受聘的同学都有一种荣誉感,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地去完成任务。
    当学习规模进一步扩大,考生也随之大量增加,96年底经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我们又建立了一个调频无线电台,学生用无线耳机或收音机的调频波段,可以在学习周围3—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任何一点清晰地收听到它的广播。
有了这套播音设备后,无论有多少考场、考生,我们都可以顺利地进行四、六级统一考试。

                                  党委书记说:“我有先进武器”

    这里回忆起一件院领导直接抓学生纪律教育的轶闻。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校以对学生管理严格著称。那时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全部集中在校内住宿,每个班级都配备班主任、辅导员,要求学生早上集中在简易运动场做早操,晚自修要点名,星期天晚上要归队。90年8月审计署派陈遴同志来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为了提高未来审计干部的素质,他首先狠抓纪律,先从早操开始。
    记得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在响彻校园的起床号催促下,我到电教中心拎起当时唯一的一台家用摄像机到操场去抓拍早操镜头,以留作素材,看到陈书记早已在场,他看到我后叫我第二天早上再去,把集合、做操的全程都摄录下来,然后当场召集在场的所有班主任、辅导员、体育老师到教学楼电教中心播映室开会,会上先叫我把刚才实录的镜头当场播出,然后他指着画面上学生迟到的懒散动作的镜头,叫干部们认人、认班级,要求干部们回去教育学生,他指着摄像机说:“我有先进武器,一个都漏不了!”此后,早操面貌一新,每天起床号后不久,学生纷纷跑步入场集合整队。上千人迎着东升的旭日,在庄严的升旗仪式后,动作整齐划一地合着节拍认真做起了广播操,“闻鸡起舞”,场面相当壮观,学生们每天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地迎来了又一个学习日。后来,各班、各年级进行广播操比赛,学生处特邀我们再去摄像,再加上热热闹闹的运动会,我们每年都把这些素材编成专题短片。

                                     “小米加步枪”首战告捷

    我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财务、商务方面的电子化还十分罕见,传统的表格、帐册仍是一统天下,当时杨自新老师将好多年来收集起来的各种财务帐册建立了一个“工业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先经过校内模拟实习后再到工厂企业实习,使南审学生在实习时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社会的赞扬,被兄弟院校推崇学习。
    为了使“模拟”更接近真实,1989年——1990年间,电教中心用当时唯一一台即将淘汰的家用摄像机,配合杨老师到南京第二机床厂去摄取了工厂现行的生产流程、物资流程和会计流程的素材,回来后在教学楼内唯一的一间拥挤不堪、堆满杂物的办公室内,用两台家用录像机,一台录音机和借来的一台PC微机,又是录音、又是字幕,又是编辑地忙活了一阵子,没有字幕机就用PC机打字,无法将图像和字幕叠加,就用分段录入的办法将需要叠加的“平行”改成“串行”,不能预设录入点、退出点,就凭眼睛、凭手指一点一点,一段一段地链接,不合适就推倒重来,就这样硬是用家用设备一段一段地“抠”了出来,使“工业会计模拟实习”成为我院有史以来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教学录像片。
    水平谈不上,质量说不上,档次更说不上,但它却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因陋就简,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的胜仗。
    这里我要借机对当时身患严重心脏病不久后去世的杨老师表示深切的悼念。当时他为了拍这部片子写剧本、运用私人关系联系工厂,聘请总会计师现场讲解,奔跑多次,毫无报酬,而他无怨无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也要借机悼念计算机课老师鲍有芹副教授,她积极热情、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在刚刚六十岁时因突患白血病过早去世。电教中心的一切成绩都是在校领导重视支持下,全体同志艰苦创业,积极奉献下取得的。

                                      “南审第一楼”

    学校归属审计署后,“南京审计学院”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高级审计人才的大学。时任副审计长的李金华对这个“独生子”非常关爱,千方百计地支持他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普高学生和培训干部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教学用房明显不足,为此在建成了培训楼后,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与德国共同培训审计干部的合作协议,以中方需要提供配套条件为理,申请基建指标,投资200万元于1991年校庆前夕,建成了一幢2600平方米的电教专用楼房。楼内分层次设置外语学习用的语言实验室区、学习计算机试验区、电视播映控制和干部培训区以及演播、录音、机修、库房、办公区等。该楼无论从造型、色调、功能、建筑质量等方面均属当时南审最好的一幢楼房,被人们戏称为“九十年代南审第一楼”,使我院跨入当时全省所有大学中少数几个具有电教专业用房的院校之一,兄弟院校的同仁们甚是羡慕。
    这里还有几个鲜为人知的情况:其一是我们原来规划设计为3600平方米,由于当时要求压缩基建规模,署里派张大维同志来谈拟压成1600平方米,经有关同志陈述理由后,得到张大维同志的大力支持,回京后说服了有关方面,改定为2600平方米,从而没有为八、九年后南审向万人大学进军中因楼房太小而造成大的遗憾。其二是当时李双成副院长提出“电教楼建设要十年不后悔”,但限于经费,象中央空调、电梯、室内装饰、门厅美化等等一律从略,以至于由于厕所过简不符合接待外宾要求,在外国专家来讲学前不得不赶快改造,引以为憾。

                                     德国专家连声说:“OK”

    为了加快南审的建设,署领导除了逐年增拨经费和争取到财政部教育拨款外,还千方百计利用中德合作培训审计干部的协定,用德国给的马克为南审添置设备,在九十年代中期,先后给了我们汽车、复印机、办公用印刷系统和电教急需的语言实验室、摄录像机、编辑机、字幕机、监视器等等,终于圆了我们自制教学录像片全套设备之梦。这套专业档级的摄、录编设备的质量水平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第一流,南京四十余所高校中仅有三家(含本校),又一次引起了兄弟院校同仁们的羡慕。
    为了配好套,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时家骏院长在拮据的经费中拨出专款为语言实验室进行了装修,又拨20万在四楼建立了一个层高7米、面积80平方米的标准教学用演播室,在钢梁上装置了可三个自由度移动的各式灯具、幕具,除可用于摄制教学片外,甚至可摄制小型文艺节目,另外还配置了配套的壁编辑机房、录音机房和道具库房等等。
    当署培训中心领导陪同中德审计干部培训合作协定的有关德国专家来我院检查协议执行情况时,看到我院如此重视,如此良好的配套设施时,两位德国专家满面带笑连声“OK”,称赞说:你们中国人保护得好,不象印度、非洲等国家那样,援助给他们的设备不加爱护,仅几年就只剩残骸,甚至“尸骨无存”。

                                   没有大会场也能开全院大会

    为了贯彻小平同志“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中央的声音来统一当时部分群众中的混乱思想,用吸引的办法尽量阻止学生到校外去看不健康的录像,学院领导几度筹措,决定给每个学生班级的教室(当时每个班级都有固定教室)配置电视机,供学生每晚七点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周六、周日晚观看电视,同时又要求能管理好电视机,有控制地开放。此事由郑慰恬副院长主持,电教中心和总务处协调落实。
    1994年暑假前夕,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努力,一套覆盖教学楼和电教楼的电视播放系统建成。该系统利用电教楼顶上的共用天线作为电视讯号源,在教学楼内分组设置单独控制的电源,由教室管理员定时供电,电视机由所在班级交押金领取,以加强责任心,由班干部掌管机柜钥匙,寒暑假要将电视机集中到电教楼四楼封存保管。说句笑话,这种“小家子气”的办法是因为当时三千多元一台的电视机价格不菲,实为珍贵,唯恐遭到破坏或失窃。
    为了充分利用这套播放系统,我们在电教楼的播音室、会议室、阶梯教室三处布设了音、视频专线,架起摄像机通过中央控制室就可以将现场情况直接播放到各个教室。平时利用中央控制室和录像机、光碟机可以播放南审的新闻记录片、思想教育片、公共课程教学片和健康的文娱片,需要召开全院大会时,也可替代大会场进行现场直播,每一个参会者也可有一些“身临其境”之感。

                                        “十年磨一剑”

    九五年在庆贺南审十二周年校庆之际,回顾我院电教事业:我们建起了专用的电教楼房、配置了两套语言实验室,建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先进的演播室、装置了全院电视播放系统和音频播音系统,还有一个楼层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其它电教设备,在这些硬件的平台上,先后有“两课”、外语、体育、语文、数学、计算机、会计学、审计学、基建审计等18门课程以及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辅助性教学环节和统一考试等,经常性地利用这些设备和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有关老师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十年磨一剑”总结这十二年的经验教训,动员更多的课程老师来参与,探索今后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995年12月25日,在吕文基副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我院首届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五位老师以亲身经验在会上作了发言,一致肯定了电化教学以形声传播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的作用,总结出了电化教学今后要进一步深入教学、深入学科、深入课堂的“三深入”方向。会上易仁萍院长热情洋溢地对我院电教工作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并讲到为了适应今后世界科技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必须扩充电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宣布决定将“电教中心”更名为“教育技术中心”,同时将计算机教研室再次划归教技中心。
    从此,我院电教事业步入了一个经费投入更多,设备更新更快,技术升级、规模扩大的新阶段。
    这里还要插播一段大会花絮:电教中心的同志们“献宝”似的将摄像机、录像机、监视器都搬到了中心会场,并特别加装了灯具,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让整会场的老师当场放映他们教学时用的投影片以有声有色地说明问题,放映他们采用电教手段教学时的实况录像,让到会的其他老师了解当时教学情况。这种“拳脚并用”的各种电教手段齐上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师来参与电教,可谓用心良苦。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4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