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初期,校内的工人阶级队伍相当庞大.阴错阳差20年,他(她)们中的大部分转干当了干部。至今还有不到十来人保留着光荣的工人身份,大多又安排在以工代干的岗位上.《回忆录》编辑组于7月3日采访了这个聪明快乐的有功群体,并与离退处领导一起共进午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保障,任何事业、哪一行的统帅都知道,那是万万不成的。
十八年前,香铺营校本部的食堂,只有一名炊事员。每周六天工作制,每日要制备近300名师生一个中餐。买菜、理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装盒、蒸饭,八道工序全是一个人。卖饭时更紧张,常常依靠老师前来帮忙。有一次,忙中有错,锅里忘了放水,就点火蒸饭,正在后场忙活,忽闻烟熏或燎,竹笼、盒米一起烤糊。小将师傅回忆:非常感谢当年同学的理解,没有让我赔偿他们的损失。当年的打字员,有的兼任着食堂的洗碗工、帮厨工;有的兼任着学校的采购员、通讯员、清理员和搬运工。打字员、打字间就是印刷厂,一名会计就是财务处,一名办事员就是总务处,院长办公室就是后勤部、教务处,就这三大块,总揽着学院的一切事务,忙归忙,没有人感觉到缺些什么、多些什么。任务一来,一声吆喝,一起上,不分你、我、他。
打字员,这个岗位在历史上政治地位很高,因为每天接触党政军事机密,入选人员必须严格审查;因为首长外出时要担负接待任务,因此要求入选者要谈吐大方、着装素雅、举止得体、形象亲和;还由于早年女性就业岗位偏少,竞争性非常强,如果不是人员出众,很难入围上岗。这个岗位有十分的光荣,同时也伴随着十分的辛苦。从南财到南审,从打字间到印刷厂,我们有七、八个女性同事,经历了从苦到甜的全过程。刻钢板、铅字打字、四通打字、电脑升级;推印机、打印机、滚印机、胶印机、复印机;背诵熟记常用铅字3700个,难字检表2000多;看反字、打正字、铅字反光,常会花眼,经常在白天也要打字。年纪轻轻的打字员,眼睛从1.5降到零点几。期末打印考试卷来不及打字,姑娘们常把男朋友招来刻钢板,这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程序惯例。冬天油墨化不开,白天晒木屑、一早就生炉子;早年印张墨迹很难干,就捧着印张围着油灯烤,由于持续时间太长,油灯不堪负荷,还发生了一次引爆事故。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在岗群体、对建校有功的“元老”级群体。打字员、炊事员、营业员、驾驶员、维修工、锅炉工……,他(她)们勤劳竞业、淡泊名利、热爱生活;他(她)们境界高尚、信守规范、人情味十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她)们不停地追求进步,坚守原来岗位的已经晋升为厨师、技师、高级工;改行转业的,在教材管理、档案管理、校产管理、印刷业务、保卫内勤、后勤服务等各自新座位上,都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她)们相互间一直保持交流、存储友谊,并不停地为校园人生,创造着源源不断的幽默和欢乐!
出席座谈会的有:蒋为民、曾利星、王爱华、韩秋宁、徐韦玲、满瑶、刁晶卫
采访执笔:赵长旭
2003年7月6日